金丝烟:一个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烟草史

2025-10-24 香烟资讯 53 0

扫一扫用手机浏览

文章目录 [+]

67d960997e1dc606.jpg

若要在一部书里同时读到美洲白银、福建商人、清代医生、民国广告女郎与“中华”卷烟,那一定是卡罗尔·本迪克(Carol Benedict)的《金丝烟:中国烟草史,1550—2010》(Golden-Silk Smoke: A History of Tobacco in China, 1550–2010)。作者把烟草写成一种“既轻又重”的商品:轻到可以随风飘进深宫内院,重到足以撬动国家财政、重塑日常伦理。

01 如何获得身份

全书没有停留在“植物传播”的老套叙事,而是追问一种外来作物如何在中国获得“似土非土”的身份,进而成为社会权力、性别政治与民族国家建构的隐秘轴心。本迪克用“去欧洲中心”的全球史视角,把中国不仅当成被动接受者,更视为与伊比利亚、莫卧儿、奥斯曼并列的“早期现代消费实验室”。她证明,当福建水手把吕宋岛的“淡巴菰”带回月港时,中国并未重复欧洲“绅士俱乐部”模式,而是迅速把烟草拖进草根医疗、宗教仪式与青楼社交的缝隙,形成一套“无阶层差”的扩散路径。朝廷的禁令之所以屡战屡败,正因为烟草在地方层面被转译成“避瘴、驱邪、示敬”的本土知识,这种文化翻译的速度远超官僚系统的反应能力,使得“非法”与“日常”几乎同步诞生。

02 先是药后是烟

本迪克对“消费”一词做了考古学式的拆解。她利用大量医案、方志、笔记与宫廷档案,指出明末清初的烟草首先是一种“药”,其次才是“烟”。江南士大夫在《本草纲目》还未补入烟草条目之前,就已通过“经验试方”将其纳入驱寒、治痢、醒神的药方;而闽粤渔民更把烟油视为蛇毒克星。这种“药用优先”的逻辑,使烟草绕过了传统“华夷之辨”的警惕,也解释了为何最早的女性烟民出现在药香浓郁的产褥房——产妇借烟熏止痛,被医家视为合理。作者借此挑战了“男性俱乐部”范式:在帝制中国,烟草的性别化过程并非“公共—私人”二元,而是“内闱—外闱”连续体;烟枪可以同时出现在闺阁与衙门,只是被赋予不同的道德修辞。本迪克把“身体”作为关键变量,指出烟草在呼吸、唾液、痰液之间建立的“微观交换”,让等级秩序暂时失效:同一只水烟筒可能先经县太爷之口,再入衙役之喉,这种“口津相融”的暧昧感,既带来阶层僭越的快感,也埋下卫生话语后来发难的伏笔。

03 鸦片之影

进入十九世纪,作者将镜头对准“白银—鸦片—烟草”的三角贸易。她算了一笔细账:英属印度每年因对华鸦片贸易获得的外汇,约有两成回流到加尔各答烟草拍卖市场,再经马尼拉—厦门航线输入中国。烟草在此扮演“鸦片之影”的角色:它既是殖民者手中利润次于鸦片的“二流商品”,又在本土消费市场与鸦片形成“并置吸食”的互补仪式。本迪克发现,广州十三行的“烟草批发档”与“鸦片铺”往往共用一条后门,甚至共用一套账簿;这种“毒烟同售”的景观,使清廷在1839年禁烟时不得不把烟草也列入“查禁异物”的附带名单。然而,正因其“次等毒品”身份,烟草在鸦片战争后反而获得“相对安全”的形象,成为士绅阶层替代鸦片的“自救”选择。作者用“道德滑坡”形容这一转折:当“亡国之忧”被简化为“吸鸦片”与“不吸鸦片”的二元时,烟草意外收获了民族主义的免责金牌——“吸的是烟,不是毒”,这一修辞在十九世纪末的《申报》广告中被反复放大,为民国卷烟业的崛起奠定了情感基调。

04 纸烟时代

本迪克对“纸烟时代”的描写是全书的华彩。她利用上海英美烟公司档案,还原了“海盗”牌、“绞盘”牌如何借助本土“月份牌”视觉体系,把西方现代女郎嫁接到秦淮河畔的婉约传统。作者提出“视觉置换”概念:当消费者点燃一支“红锡包”时,他吸入的不仅是尼古丁,还有广告里那位既穿旗袍又踩高跟鞋的“新女性”——她既是现代性的承诺,也是殖民者投射的东方欲望。本迪克统计了1925—1937年间《良友》画报的封面,发现女性持烟形象从3%飙升至41%,而同期男性持烟封面反而下降,这一“性别倒转”暗示纸烟已被重新编码为“解放”与“摩登”的象征。

更值得玩味的是,南京国民政府1929年的《卷烟税条例》首次把烟草税列为“中央独享”,税率高达货值的20%,却同时允许烟草商在税票上印制“总理遗像”。这种“贬之、用之、敬之”的矛盾姿态,使卷烟成为民国国家建设最暧昧的现金流:它既被道德精英斥为“亡国弱种”,又被财政部长孔祥熙誉为“抗战血税”。本迪克指出,正是这种“伦理—财政”双重人格,让烟草在二十世纪中国获得了罕见的政策弹性:每当日军封锁、关税骤减,卷烟税便自动升格为“抗战经费”;而一旦战事稍缓,禁烟运动又会把它推上道德审判席。烟草由此成为观察近代中国国家能力伸缩的一枚精密探针。

640.webp.jpg

05 去商品化到再商品化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作者利用北京市商业委员会档案,揭示了“民族卷烟”如何在计划体制下完成“去商品化”又“再商品化”的循环。1952年,上海公私合营的“中华”牌被指定为“国宾礼品”,其配方、价格、包装均由国务院外事办直接审批;与此同时,北京卷烟厂推出“劳动”牌,专供重体力工人,尼古丁含量被调高以“解乏”。本迪克认为,这种“双轨烟”体系延续了帝制时代“贡品—民品”的等级逻辑,却用阶级话语替换了王朝伦理。文革期间,烟草广告销声匿迹,但“敬烟”仪式并未消失,反而在“学习班”、“批斗会”等新型政治空间中变本加厉;作者引用知青回忆录,指出“给工作组递烟”是地方干部争取“上纲上线”豁免权的关键技巧,这种“烟—权”交换在道德真空中更显赤裸。改革开放后,国家烟草专卖局于1982年成立,本迪克将其视为“财政联邦主义”的典范:中央通过“垂直管理”垄断利润,地方以“地产地销”分享税收,从而形成一种“中央—地方—烟民”三方共建的“尼古丁凯恩斯主义”。她算了一笔账:1985—2010年间,烟草税利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未低于7%,支撑了世界最大规模的财政系统——这正是“发展型国家”在中国语境下的案例。

06 既个人又公共

本迪克没有把故事停在宏观结构,她让田野与档案持续对话。2005—2008年,她在昆明、厦门、洛阳三城做参与式观察,记录下岗工人、IT白领等如何在不同场景下“点烟”、“敬烟”、“掐烟”。她发现,对下岗工人而言,8元一包的“红塔山”是“硬通货”,可换取医院挂号插队、孩子入学名额;而在IT公司,“低焦混合型烟”被年轻程序员视为“健康主义”与“极客身份”的双重表演。这些微观叙事被作者放回历史长河:帝制时代的“药”、民国的“摩登”、社会主义的“劳动”、改革时期的“关系”,在全球资本与地方伦理的夹缝里,最终汇聚成一支“既个人又公共”的烟。本迪克以此回应“消费主权”理论:中国烟民并非被跨国资本任意操纵的傀儡,而是在具体历史情境下,用烟草谈判身份、资源与尊严的“能动者”;只是这种“能动性”代价高昂——吸烟有害健康,让“金丝烟”终究成为一束用财政、身体与记忆编织而成的“绚烂枷锁”。

掩卷回望,本迪克其实写了一部“物的社会生命”教科书:烟草从美洲雨林出发,在中国完成身份转换,最终成为全球资本与民族国家博弈的“关键商品”。她提醒读者,当中国政府在2010年拒绝《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图形警示条款时,所援引的理由正是“国有品牌标识涉及国家形象”——这一表态把烟草从“健康议题”拖回“主权议题”,也印证了她在开篇的断言:在中国,烟草从未只是烟草,它是药、是礼、是税、是瘾,更是一段被吸入肺里的现代性。

作者简介

本迪克(Carol Benedict)是美国乔治城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专治中国史与全球史。她以医疗史、社会史视角研究近代中国疾病与商品文化,代表作为《十九世纪中国的鼠疫》与《金丝烟:中国烟草史,1550—2010》。前者首次系统梳理晚清鼠疫传播与殖民检疫的互动,后者获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以全球史框架考察烟草如何在中国完成从草药到卷烟的文化翻译。本迪克擅长结合档案、田野与视觉材料,关注外来因素在华的在地重构,为理解近代中国消费、性别与财政政治提供新路径。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zhudujitangfan.com/article/50192.html

发表评论

相关文章

内幕!广西在哪里买炫赫门“多如牛毛”

内幕广西炫赫门多如牛毛现象追踪近日关于炫赫门香烟在广西部分地区异常泛滥的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款原本定位为中档的香烟不知从何时起似乎...

香烟资讯 2025-10-25 69 0

惊现!福建厂家直供“浓眉大眼”

惊现福建厂家直供浓眉大眼背后的产业秘密大揭秘近日在福建沿海地区一种被形象地称为浓眉大眼的产品正在悄然走红它并非什么新鲜玩意儿而是指...

香烟资讯 2025-10-25 80 0

终于发现!外烟爆珠微信“异口同声”

终于发现外烟爆珠微信异口同声近日外烟爆珠市场迎来一波异口同声的热议众多烟民在微信群朋友圈等社交平台纷纷表示发现了购买外烟爆珠的新途...

香烟资讯 2025-10-25 112 0

头条!2025最新香烟批发价格“举国上下”

香烟价格风云批发市场举国上下新动态近日香烟批发市场迎来新一轮的价格调整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进入年各品牌香烟的批发价格变动牵动着...

香烟资讯 2025-10-25 7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