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江畔,人民路上的一家小店总带着别样的烟火气。青瓦招牌下,“香草美人”四个烫金大字与墙面的龙舟浮雕相映成趣。这间店铺,既是社区居民熟悉的卷烟零售终端,更是串联起汨罗13个乡镇特色产业的乡村振兴馆。它以“实体+云端+社区”的三端融合模式,让本地甜酒飘向全国,让非遗技艺走进镜头,让返乡青年找到舞台,用最质朴的方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
扎根实体,织就城乡风味长卷

(图为“香草美人”店内龙舟模型)
推开“香草美人”的玻璃门,首先撞进鼻尖的是复合的香气——常乐镇甜酒的微醺、神鼎山土鸡蛋的清鲜、白水镇蓝莓果酒的酸甜,混着川山坪镇毛笔的松烟墨香,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汨罗各乡镇的风物都拢进这方小天地。
店主董香梅介绍,店铺转型始于2019年。“最初只是卖烟和零散特产,后来在乡村振兴局和烟草公司的指导下,我们按乡镇划了专区。”如今,货架被重新梳理,左边是长乐镇的传统甜酒,陶坛里装着的是百余年的文化技艺和美味醇香;右边是川山坪镇的手工毛笔,笔杆刻着匠人的字号;靠墙处摆着神鼎山的散养土鸡蛋,每枚都是绿色纯天然的健康食品。最醒目的是店铺中央的龙舟模型,龙头高昂,龙尾翻卷,“每年龙舟赛时,好多游客专门来拍照。”
标准化陈列不仅好看,更藏着“连城乡”的巧思。每个产品旁都贴着溯源二维码,手机一扫,能看见产地的土壤、种植户的照片,甚至制作过程的短视频。“这样一来,外地顾客买得放心,本地农户也多了展示的窗口。”董香梅说,现在店里常能看到周边乡镇的种植户来“串门”,看看自家产品在架上的位置,聊聊下一步的供货计划。
破圈云端,激活乡产共富链条

(图为“香草美人”助农直播间)
每天下午两点,店铺二楼的直播灯准时亮起。董香梅坐在镜头前,身后是芝麻姜盐豆子茶的制作工坊——石磨缓缓转动,姜蓉与茶叶在热锅里翻腾。“大家看,这道工序叫‘三炒三磨’,芝麻要炒到噼啪响,姜要磨得细如粉……”她边演示边讲解,弹幕里不断刷着“原来豆子茶这么讲究”“想下单”。
这是“香草美人”每天雷打不动的直播。从最初董香梅一人摸索,到现在培养出5名本土主播,团队把直播间搬到了更多地方:在甜酒发酵车间讲窖藏工艺,在毛笔作坊教选笔技巧,甚至跟着农户去蓝莓园现摘现装。“有次在蜂蜜园直播,网友看到蜜蜂采蜜,当场订了200瓶蜂蜜。”董香梅笑着说,现在直播间橱窗里摆着120多款汨罗特产,从腊味到酱菜,从手工布鞋到文创书签,最远的订单来自黑龙江。
直播不仅带火了产品,更带活了产业链。店铺与13个乡镇的企业建立直供关系,许多原本依赖中间商的小农户,现在能直接对接市场。“以前做甜酒,都是挨家挨户上门推销,现在通过直播间,保底每月能卖500坛。”长乐镇甜酒传承人张星说,收入稳定了,她开始带徒弟,想把这门手艺传下去。
暖心服务,厚植共富民生土壤

(图为“香草美人”门口爱心驿站)
“香草美人”的门脸不大,门口的“爱心驿站”却总热闹。“环卫工人、快递小哥累了就来歇脚,我们有免费的姜茶和微波炉。”董香梅说,驿站运行三年,登记在册的服务对象超过2000人。
往店里走,“社区共享柜”上摆着居民寄卖的土鸡蛋、手工制品,“大家有闲置的农产品,都可以放这儿代售,我们不收手续费。”更让居民点赞的是“社区送货上门”——只要在群里下单,商品当天就能送到家。每逢节假日,店铺还会带着真空包装的腊味、豆制品进社区展销,“今年中秋,我们在5个社区设点,一天卖了600盒月饼。”
对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店铺更成了“孵化基地”。董香梅定期请电商老师来培训,帮年轻人做账号、选品。“95后”彭萍就是受益者,她在直播间主推家乡的艾草制品,现在月销售额稳定在10万元,“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从实体陈列到云端直播,从社区服务到乡创孵化,“香草美人”用最扎实的方式连接着城乡两端。正如董香梅常说的:“我们不只是卖货,是想让更多人看见汨罗的好,也让汨罗的农户看见希望。”如今,这家小店不仅带动周边200余农户增收,更成了汨罗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在这里,每一件商品都有温度,每一份努力都在生长。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