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农家院落,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泼墨挥毫。而烟草行业的一系列实践,让“为农民而建”这一理念变得可知可感。
晨光中的尖山村,薄雾轻拢,云南中烟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刘剑锋在驻村700多个日夜后,被村民们授予“荣誉村民”称号。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嘉奖,更是对一种理念的礼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建。
在广西贺州市钟山县,烟稻轮作示范区里近千亩烟田阡陌纵横,金色的稻田与错落有致的村庄交相辉映。老烟农们说:“一田两用、一年两收,好得很。”
这些看似普通的场景,却共同揭示着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为农民而建”是乡村振兴的“魂”与“道”。
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需要精准的定位与指向。“为农民而建”不是一句漂亮口号,而是乡村振兴的价值锚点。
这一理念回答了两个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为了谁?依靠谁?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居于特殊地位。有专家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这个“魂”就是“文化”。
“为农民而建”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它要求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纵观各地实践,凡是乡村振兴做得好的地方,无不坚持了“为农民而建”的原则。相反,那些脱离农民实际需求的振兴工程,往往最后成了“造盆景”式的形象工程。
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言:“乡村振兴如果不能守住农耕文明之魂,就可能在现代化进程中迷失方向。”
在“为农民而建”的践行中,烟草行业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实践路径,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烟草行业的帮扶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是从“驻村”到“住村”的转变。
在尖山村,刘剑锋和他的同事们抓住了党建引领这个“红色引擎”。他们不是代替村“两委”工作,而是帮助建强这个“火车头”,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把“好政策”变成“明白账”。
在玉龙县,烟草专卖局通过“公司+合作社+烟农”机制,为烟农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
比如自主改造的掐叶露杆机,降低了人工成本;“集中运输、代表交烟”的模式省下了大量人力,让更多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粮食生产中去。
这些探索看似细小,却真实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条件。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烟草行业的实践,正在打破“单一种烟”的局限,走向多元融合的发展新路。
在尖山村,形成了以“三叶一糖”(烟叶、绿叶、茶叶、甘蔗)为主导,蔬菜、玉米、水果种植以及牛蛙养殖等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不足10万元,增至2023年的52.83万元,2024年底达到79.14万元。
在钟山县,烟草部门构建了“以烟为主、粮烟协同、多产融合”的产业发展体系。
烟稻轮作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形成了良性循环——种烟时施的基肥能让土地更肥沃,种水稻前对稻田灌水能让病虫害更少。
玉龙县塔城乡的“大麦—烤烟”轮作模式同样焕发着勃勃生机。农户们在大麦收割后,将秸秆粉碎还田,这些富含有机质的秸秆有效缓解了土壤板结问题,增强了保水保肥能力。
乡村振兴要善于盘活资源,实现设施共享。烟草行业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在白面冲烘烤工场,智慧烘烤系统实时显示烘干数据,烤房内稻浪翻金,就近务工人员有序进行装袋作业。
“过去晒稻谷得找个大场地,下雨天就特别头疼。现在可方便多了。”回龙镇烟农虞胜保感慨道。
闲置烤房只是烟草行业盘活资源的一个缩影。钟山烟草还挖掘育苗大棚、烘烤工场、农业器械的利用潜力,巧用设施闲置期,利用育苗大棚种植水果、蔬果;烟用机械为稻田翻耕整地、施肥、除草、植保。
正如钟山烟草副经理唐志友所说:“我们的设施共享让烤房不再只属于烟叶,让大棚不再只用于烟苗,也让农机实现了多元化运用。”
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要推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在玉龙县,烟草专卖局回收农户手中的废弃木料、农作物秸秆等材料,将其加工成颗粒状的生物质燃料。
他们将蚜茧蜂防治、黄蓝板诱杀等生物技术覆盖全县烟田,构建“以虫治虫、生态调控”的立体防护网络。
钟山烟草则大力推广有机肥改土、稻草融田等技术,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
同时,与县农业部门协同,大力推广“立体防控+土壤保育”的绿色防控“组合拳”,构建起以“天敌昆虫(烟蚜茧蜂、蠋蝽)+物理防控(黄板、性诱剂)”为核心的立体防控体系。
这些措施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实现了从“绿色责任”到“绿色效益”的转变。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在尖山村,村“两委”班子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火塘会”“院坝会”等多种形式,持续向党员和村民宣讲政策、分析形势、描绘蓝图。
重点是把“大道理”讲成“家常话”,把“好政策”变成“明白账”。
同时,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到发展势头好的地方考察学习,亲眼看看别人是怎么干的、富起来的,回来再讨论“我们尖山村怎么干”。
乡村振兴必须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只有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文化才能更加具有创新的活力和魅力。
乡村振兴要守护好农耕文明这一中华文化的根脉。
正如专家所指出的:“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要守住农耕文明之魂。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我们不能让农村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在尖山村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
村“两委”里,有不少20多岁的大学生毕业生。村民选年轻人当村干部,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到乡村。他们较强的学习能力,让村里发展直播、电商等项目成为可能。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效的软实力、构筑更加积极健康的文化软环境。
走在今天的尖山村,绿意葱茏、宽阔的道路、忙碌的红糖厂,处处洋溢着生机。村民们说,这位“荣誉村民”书记,带来的不只是订单和新房,更是让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的底气。
在玉龙县,在钟山县,在成千上万个正经历深刻变迁的乡村,变化远不止于物质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农民们找到了自主发展的信心和能力,看到了乡村价值的再发现。
“为农民而建”这一灵魂,正指引着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