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遇雨,农事告急!面对近期连日降雨给农作物采收带来的严峻挑战,烟草行业单位迅速响应,主动作为,组织员工走进田间地头,帮助农户抢收粮食作物,以实际行动解农户燃眉之急。
为秋收筑起坚实“防护墙”
当前正值秋收关键期,连续阴雨天气给秋收秋种带来严峻挑战。山东省诸城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闻“雨”而动,主动将服务链条延伸到烟农最需要的地方,与天争时、助农抢收。
舔地太湿软,普通轮式收割机根本下不去,眼看玉米要烂在地里,烟农们心急如焚!
群众的呼声就是行动的号角。诸城市局(分公司)多方联系、统筹协调,及时调集了多台适应湿软泥泞地块的链轨式收割机,迅速奔赴各植烟村镇,为烟农开展机械化抢收作业。这不仅有效破解了雨天收割难题,更确保了成熟的玉米能够及时、高效地收获归仓。

链轨式收割机正在收割玉米。
粮食抢收归来,烘干又成难题。诸城市局(分公司)创新性地将部分闲置的密集烤房改造为临时“粮食烘干中心”。一座座原本专用于烘烤烟叶的设施“临危受命”,在技术人员24小时轮班值守、精心调控烘烤参数、严格控制温度的前提下,转变为玉米的“烘干仓”。他们根据玉米含水率动态调整工艺,既确保了玉米能够得到均匀、适度的烘干,又最大限度保障了玉米品质不受影响,给烟农吃下了“定心丸”。

利用烟叶烤房烘干玉米。
与此同时,晾晒空间的紧缺也不容忽视。诸城市局(分公司)全面开放各烟站、合作社办公区、仓库广场等所有具备硬化条件的场所,供烟农就近晾晒粮食。这一“敞开大门”的举措,在阴雨连绵的天气为烟农争取了宝贵的晾晒空间,有效防止了粮食堆积发热。
从协调链轨农机到创新改造烤房,再到开放自有场地,这一系列务实、高效的措施,环环相扣,生动诠释了诸城市局(分公司)“我为烟农办实事”的坚定承诺和主动担当。在这场与天气赛跑的较量中,他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高效的执行力,为秋收筑起了一道坚实“防护墙”,用实际行动守护了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了秋粮颗粒归仓。
(郑海峰供稿)
“绝不让农民辛苦种出来的庄稼烂在地里!”
自9月中旬起,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小甸镇吕圩村就被持续的阴雨笼罩,往日干爽松软的稻田变得泥泞不堪。“收割机根本下不了地,人走进去都费劲。再这么泡着,今年的收成就全打水漂了!”村民张福民蹲在田埂上,声音里满是焦虑。
紧要关头,淮南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会同村支两委吹响“攻坚哨”。
“排水是眼下最要紧的事,必须先让土地‘喘口气’,才能谈后续抢收!”驻村第一书记程翅翔连夜组织召开紧急会议,迅速敲定分工。一组带领村民清理田间沟渠、疏通主干道排水系统,打通积水“出路”;一组联系周边乡镇,协调大型烘干设备,提前解决“晒粮难”问题;一组挨家挨户走访,重点排查孤寡老人、缺劳力家庭的收割需求,确保帮扶不漏一户。

驻村工作队抓住雨歇间隙,组织收割机收割水稻。
抢收环节分秒必争。驻村工作队迅速调来淮南市局(公司)此前捐赠的两台高性能拖拉机,特意加装防滑链,勉强能在浅泥地里缓慢作业。只要雨势稍停,程翅翔就带头下田,队员们也紧随其后,下稻田收割稻穗。“能多抢收一亩是一亩,绝不让农民辛苦种出来的庄稼烂在地里!”
考虑到村里孤寡老人、残疾家庭等缺乏劳动力,驻村工作队还联合“徽映”志愿者组建帮扶小队,提供“从田间到粮仓”的一站式服务——队员们帮着收割、志愿者忙着转运、工作队协调晾晒,全程跟进,确保每一户村民的粮食都能及时收回家。

驻村工作队积极组织村民抢收玉米,确保颗粒归仓。
收割的难题刚缓解,晾晒的困境又接踵而至。刚收上来的粮食如果不能及时晾晒,很快就会发霉变质。驻村工作队多方协调,从周边乡镇调来大型烘干机,在村部广场连夜搭起临时烘干点。
程翅翔和队员们轮流守在烘干设备旁,每隔半小时就打开设备检查温度、查看湿度,确保万无一失。
为了最大程度扩大晾晒面积,工作队还发动村民利用自家屋檐下、堂屋里的空间,铺上塑料布当作“临时晒场”。程翅翔带着队员挨家串门,了解晾晒情况。

吕圩村村民在驻村工作队帮助下利用广场、大棚等场地,对采摘的玉米进行脱粒晾晒。
天时虽有不测,但人力终能破局。这场秋雨虽给吕圩村的秋收带来了严峻考验,但在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全力以赴抢时间、降损失,帮村民护住了“钱袋子”。
(王灿 刘欣 王明礼供稿)
“我们必须与天争时,与雨赛跑!”
秋雨淅沥,连绵不绝。豫北平原上,成熟的玉米在雨幕中静默矗立,仿佛在向人们诉说丰收的期盼与忧虑。“雨下一天,心就悬一天!”河南省沁阳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派驻柏香镇伏背村驻村第一书记刘晓站在田埂上,望着漫天的雨丝,眉头紧锁。
这是刘晓在伏背村度过的第二个秋天。相比夏季麦收时的“龙口夺粮”,秋粮抢收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挑战。持续的阴雨天气不仅影响收割进度,更让成熟的玉米和花生面临霉变发芽的风险。刘晓深知,这一季的收成对全村百姓来说至关重要。
10月4日清晨,刘晓带领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干部召开紧急会议,成立秋粮抢收突击队。“我们必须与天争时,与雨赛跑!”刘晓的声音坚定有力。
会议桌上摊开的伏背村农田分布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块田地的成熟度和积水情况。
天色微明,一支由驻村工作队、党员干部和青年志愿者组成的30人抢收队伍已经整装待发。他们分成三个小组,配备雨具、测量设备和通讯工具,奔赴各个村组开展摸排工作。“首先要摸清底数,哪块地能下机械,哪块地必须人工抢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刘晓一边踩着泥泞的田埂,一边对队员们嘱咐道。

在伏背村的花生地里,驻村抢险队员和村民们一起,赶在暴雨来临前抢收成熟的花生。
在实地勘察中,工作队发现由于持续降雨,大部分田地土壤含水量饱和,传统轮式收割机根本无法下地作业。刘晓当机立断,一方面组织人工抢收队对地势较高的地块进行优先抢收;另一方面紧急联系市农业机械技术中心,协调履带式收割机支援。
“刘书记,俺家这十亩玉米都快泡汤了!”64岁的村民李生文焦急地找到正在田里指挥的刘晓。看着老人期盼的眼神,刘晓坚定地说:“大爷您放心,我们正在调设备,一定帮您把粮食抢回来!”他立即掏出手机,连续拨打了十几个电话,终于从邻县协调到两台履带式收割机。

在彦皓农机合作社烘干厂区,伏背村村民抢收的玉米正通过传送带进入烘干塔。
与此同时,烘干设备的调度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刘晓带队来到彦皓农机合作社,查看烘干塔运行情况。“我们现在24小时不停机,每天能处理300吨湿粮。”合作社负责人杨凯介绍道。但面对全镇的抢收需求,烘干能力仍然捉襟见肘。
刘晓立即开展现场协调,将伏背村的玉米按抢收顺序编号,优先烘干已经收割的湿粮。同时,协调其他合作社共享烘干资源。在他的努力下,伏背村1500亩玉米全部在雨歇的窗口期完成抢收,并通过烘干设备及时处理,将损失降到最低。
“多亏了刘书记带队连夜抢收,还联系烘干塔,保住了我们半年的心血!”看着干燥饱满的玉米粒,村民赵大爷激动地说。
(侯昶宏供稿)
“别愁,我们来帮你!”
秋雨绵绵,农时紧迫。连续多日降雨致田地积水、农机难进场、小麦播种延迟……河北省盐山县烟草专卖局(营销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晴日为令,迅速组建抢收队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助农抢收”志愿行动,帮助群众抢收玉米,用实际行动架起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在帮扶村孟店,大片成熟的玉米地因积水过深,大型联合收割机无法下地,眼看着金黄的玉米泡在水里,村民们心急如焚。66岁的村民马照东的10亩玉米只收了4亩多,孩子在外打工,只有他和老伴在家,老伴还要照看孙子。看着成熟的玉米收不回来,而且天气预报还要下雨,马照东犯了难。

志愿者使用无人机帮助马照东运送玉米。
“别愁,我们来帮你!用无人机把玉米吊到地头,效率能高不少!”志愿者的话让马照东松了口气。
志愿者联系了有着“中国好人”之称的盐山县航空馆馆长张长生,无偿为村民提供无人机。大家分工行动:有的操控无人机升空,有的在地里掰玉米、装桶、挂钩,有的将玉米卸到车上。
忙了一天,马照东的玉米全部收完并运到了地头。“多亏了志愿者的帮助,一天干了我3天的活儿,不然我真扛不住!”马照东感激地说。
(张金元 刘超供稿)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