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铺子门口,望着大雁塔下如织的游人,忽然想起祖父常说的话:“咱们西安人,骨子里流着丝绸之路上商贾的血。”这话不假。祖父在世时,常摩挲着那块传了三代的波斯玻璃,说那是曾祖用三匹绸缎从胡商手里换来的。
如今我的小店里,也摆着几件仿制的唐三彩骆驼。这些泥塑的牲灵,驮着的不再是丝绸瓷器,而是二维码。游客们扫一扫,就能听见我用关中腔录制的丝路故事——这是区烟草公司客户经理小张帮我出的主意。
记得去年春末,小张来店里走访,看见我货架上落灰的兵马俑模型,眼睛一亮:“黄总,您这‘文物’都快成真文物了。”他建议我把临街的橱窗改成“微型博物馆”,每季度换一个丝路主题。上个月展的是“胡商食单”,我按古籍复原了胡麻饼、古法蜜饯,配上手绘的西域食材传播图,竟引得不少游客拍照打卡。
隔壁茶馆的王嫂笑我“不务正业”,可她的茉莉花茶现在不也装在敦煌飞天图案的罐子里?前天有个浙江客商,一口气订了二十罐,说要带回杭州送人。这让我想起唐代诗人元稹写的“胡麻饼样学京都”,原来千年过去,人们依然钟情于带着故事的商品。
最妙的是社区组织的“非遗集市”。皮影戏传人老周在我店门口支起白幕,演《张骞通西域》。我趁机推出“丝路风味套餐”:新疆葡萄干配茯茶,撒拉族烤馍佐辣酱。那天营业额翻了三番,老周的收入也够他新收两个徒弟。
黄昏时分,我擦拭着新到的和田玉吊坠。这些莹润的石头,曾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长安,如今又从这里去往世界各地。手机突然响起,是女儿发来的消息:“妈,德国客户特别喜欢您讲的丝路故事,说要组团来考察。”我望着玻璃上“一带一路”宣传画的倒影,忽然明白:所谓新丝路,不就是让老故事生出新枝桠吗?
大雁塔的铃铎在晚风中轻响,像极了沙漠驼铃的余韵。这铃声,从汉唐响到今天,还要响向更远的将来。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