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见面打招呼,可邻居们就是不来店里买东西!” 不少食杂店老板都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抬头不见低头见,油盐酱醋又是生活刚需,为什么大家宁愿绕路去超市,也不愿踏进自家小店?笔者结合自己的多年经营情况总结出了9个原因,并送上7个实用破局小妙招,希望能帮您的小店变身社区“人气王”!
一、邻里不进店的9大原因
1.怕尴尬。可能是您平时太严肃了,让人觉得可敬不可亲。礼貌是有了,但和蔼不足。虽然人家平时也和您打招呼,但那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礼貌,骨子里还是敬而远之,不喜欢您或者觉得和您接触太近会尴尬。
2.怕被宰。周围熟人不来店里买东西,担心被宰是主要因素。小食杂店又不流行明码标价,价格不透明,有的商品卖价比大超市高得多。去了不买东西又怕店家觉得自己小气;买了又觉得心里不平衡,干脆就不去了。
3.品类少。食杂店商品种类太少,挑选余地不大。不如去大超市实惠,那里商品琳琅满目,想买哪个买哪个,还能顺便增加点生活常识,领略时代潮流。
4.临期多。这个现象在食杂店很普遍,有的店里甚至还有过期商品。临期和过期商品不下架的情况长期存在,有的是纯属粗心大意,有的是故意为之。要是顾客指出来,店家会不高兴,觉得顾客挑剔;要是顾客挑选半天不买,店家嘴上不说,心里肯定憋着一肚子气。与其花钱买不开心,还不如不去。
5.习惯了。有的邻居有固定的老主顾,买东西习惯了就不轻易更换地点。有的还习惯到亲戚朋友那里买;有的顾客本身就是做生意的,和某家店有默契的合作关系,一是习惯了,二是打交道时间久了,信任度也高,不想再换地方。
6.怕麻烦。到食杂店买东西麻烦,小规模食杂店生活和营业都混在一起,顾客来买东西时,经营者可能正一家围在一起用餐。双方客气寒暄自然免不了,非常麻烦。有时还会巧遇店家的一些私密事,双方都会很尴尬。比如,正吵架、争论、讨论家长里短。这个时候进去也不是,退出来也不是。有时候,进去转一圈不买东西,还会觉得不好意思,像做了亏心事一样。
7.活动少。大超市经常搞促销,每天去买东西一般都能捡到便宜货,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小食杂店就没有这样的优惠活动。
8.顺手买。有人每天都会买食材,比如煎饼、蔬菜、水果,顺便就把其他东西一起买了。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就不再去附近食杂店了,即使偶尔应急也不去。
9.太热情。食杂店老板太热情,让人受不了。只要顾客进店,就有人跟着,一点自由观赏的空间都没有,老是有人问这问那:“想买什么?老人用的还是小孩用的?要什么价位的?”问得多了,顾客不买都不好意思。不像大超市可以随便看看。
二、7招破局,让小店人气爆棚
1.打造“社区会客厅”。在店门口摆上棋牌桌,放上免费茶水和图书,把店铺变成邻居们的休闲据点。有人气才有财气,等大家聊开心了,顺手买点东西再正常不过。
2.价格透明+专属福利。给所有商品贴上价签,让顾客买得明明白白。推出“邻里专属价”,常用商品比超市还便宜,用诚意打消顾虑。
3.做“懂你”的选品官。通过微信群、日常聊天,摸清邻居们的需求。多进点生鲜蔬菜、应急药品,再搞些本地特色小吃,满足大家的“尝鲜”心理。
4.用服务“黏住”顾客。记住老顾客的购物习惯,主动帮他们预留商品;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尤其是对老人、上班族;建立会员群,及时推送优惠信息。
5.玩转“社交营销”。定期举办主题活动,比如中秋做月饼、周末亲子游戏,把购物变成有趣的社交体验。鼓励顾客拍照发朋友圈,集赞换礼品,实现口碑裂变。
6.线上线下“两手抓”。开通微信群、小程序,支持线上下单、送货到家。推出“应急10分钟达”服务,解决邻居们的燃眉之急。
7.做“有温度”的老板。和顾客聊天时多些耐心,少些推销;顾客遇到困难,主动搭把手;用真诚和热情,把店铺变成社区的“温暖驿站”。
其实,周围邻居从不来店里买东西,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日常生活不需要食杂店,也不表明食杂店和大超市相比一无是处,而是你的小店还没成为他们的“首选”。只要找准问题,对症下药,用真心换真情,相信不久后,你的小店也能门庭若市,生意红红火火!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