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烟草公司(Imperial Tobacco Company)的发展史,是一部从“防御性联盟”到“全球化并购机器”的扩张史,也是英国工业在殖民红利、战争需求、反垄断浪潮与公共卫生博弈中不断自我重塑的缩影。
1901:抵御“美帝”的十三家联盟
19世纪末,美国烟草公司(American Tobacco Co.)在詹姆斯·杜克(James B. Duke)带领下,凭自动卷烟机与资本攻势横扫欧洲。1901年,杜克扬言“让英国烟民改抽美国烟”,伦敦、布里斯托尔等地烟厂人人自危。当年12月10日,13家英国烟草与雪茄制造商在伯明翰皇后酒店签署《合并备忘录》,成立帝国烟草有限公司(The Imperial Tobacco Company, Limited),注册资本750万英镑,一举控制英国90%的卷烟、70%的雪茄产能。
为堵住零售终端,帝国烟草立即收购全国连锁批发商Salmon & Cluckstein,并推出“利润返点”计划:批发商每销售1000支烟可获2先令奖金,比杜克的“赠品战”更具可持续性。
1902年,双方在英国市场两败俱伤,遂坐到谈判桌前:成立合资公司英美烟草公司(British American Tobacco),帝国放弃美国市场,杜克放弃英伦与爱尔兰;BAT负责海外扩张,帝国专注本土及自治领地。这一“分治协议”奠定了此后百年英美烟草的全球版图,也让帝国烟草在母岛获得相对垄断的“安全区”。
1902—1945: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军需供应商”
1914年一战爆发,英国陆军部将香烟列为“战时必需品”,帝国烟草旗下Players(水手徽)、Woodbine(蓝白包)被装进士兵每日口粮。西线战场上,“Players Navy Cut”成为英军交换情报、提振士气的“硬通货”,年销量从1913年的40亿支蹿至1918年的120亿支。
1918年《人民预算法》将卷烟税从每千支3先令提到9先令,帝国烟草顺势推出5支装“短烟”,用低价对冲税负,保住工人阶层市场。
1939年二战爆发,帝国烟草在布里斯托尔的主要工厂遭德军轰炸,公司紧急将生产线疏散至北爱尔兰和印度孟买,并在48小时内恢复80%产能。Players再次随盟军登陆诺曼底,蒙哥马利元帅甚至在阿拉曼战役前致信公司:“没有Players,就没有第八集团军。”
战争结束时,帝国烟草已控制英国75%的卷烟、50%的雪茄和90%的烟斗丝产能,税后利润比1938年翻了一番,为战后多元化奠定现金流。
1946—1979:多元化狂飙与国有化阴影
1950年代,英国NHS(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卫生议题升温。1954年《柳叶刀》首次发表吸烟与肺癌相关研究,帝国烟草预感“烟草依赖”风险,开启“去烟草化”并购:
1955年收购纸品包装企业Wiggins Teape;
1958年收购葡萄酒与烈酒集团J. R. Parkington;
1962年收购薯片巨头Golden Wonder;
1970年收购连锁酒店Trust Houses Forte部分股权。
1973年,帝国烟草更名为帝国集团有限公司(Imperial Group Limited),形成烟草、食品、造纸、酒店、分销五大板块,员工10万人,营业额6.8亿英镑,但烟草利润占比首次跌破50%。
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国企私有化成为主旋律,而帝国集团却因“现金流过于充沛”被资本盯上。1985年,汉森信托(Hanson Trust)以25亿英镑敌意收购帝国集团,随后四年剥离非核心资产,裁员30%,仅保留烟草与饮料业务,为帝国烟草的第二次“纯粹化”埋下伏笔。
1996—2007:从汉森分拆到“并购七年战争”
1996年10月,汉森将烟草业务单独分拆,帝国烟草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市值23亿英镑,负债几乎为零,手握17亿英镑现金。
CEO戴维斯提出“用收购买未来”:
1997年18.5亿英镑收购全球第一大卷烟纸厂Rizla,控制全球60%卷烟纸市场;
1998年6.5亿英镑收购荷兰自卷烟龙头Van Nelle,拿下Drum(鼓牌)、Van Nelle两大手卷烟丝品牌;
2000年17.9亿英镑收购非洲分销网络Tobaccor,新增15亿支年销量;
2002年52亿英镑收购德国利是美烟草公司,将Davidoff(大卫杜夫)、West(威斯)、Peter Stuyvesant(彼得·斯图文森特)纳入囊中,帝国烟草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卷烟制造商,年销量突破2500亿支。
2004年,帝国烟草总部迁往布里斯托尔新落成的“帝国大厦”,象征“百年回归”。
2007年,公司以98亿美元收购美国Commonwealth Brands,跻身美国第四大烟草公司,拥有USA Gold(美国金)、Fortuna(福图纳)等品牌,完成“欧洲—美国—非洲”三大利润池布局。
2008—2015:阿塔迪丝(Altadis)并购与“雪茄皇冠”
2008年1月,帝国烟草联手法国—西班牙合资巨头阿塔迪斯,以162亿欧元完成当时烟草史上最大并购案,新增Gauloises Blondes(高卢金丝)、Gitanes(吉坦)、Montecristo(蒙特克里斯托)、Romeo y Julieta(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雪茄与卷烟品牌,并接手阿塔迪斯与古巴国营烟草公司哈伯纳斯(Habanos)的50%股权,成为全球第一大手工雪茄经销商。
2011年,公司推出“绿色工厂”计划,五年关闭9家欧洲高成本工厂,把产能转移至波兰、土耳其、乌克兰,单箱制造成本下降22%,为后续价格战赢得空间。
062016—2020:更名Imperial Brands与“下一代产品”受挫
2016年,集团更名为Imperial Brands PLC(帝国品牌有限公司),意在淡化烟草负面标签,宣示转型“尼古丁多品类公司”。
公司斥资20亿英镑推出“blu”(蓝光)电子烟、加热不燃烧品牌Pulze(普尔兹)与e-liquid(电子液体)Puritane(普里坦),并设定2020年下一代产品收入占比15%的目标。
然而,2019年美国Juul引发“青少年电子烟恐慌”,FDA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调味烟弹下达禁令,blu在美国市场份额从12%跌至4%,NGP收入占比仅5.3%,远低于预期。
同期,传统卷烟销量以年均3%—4%速度下滑,公司被迫减记45亿英镑商誉,股价三年缩水55%,管理层面临激进投资者Elliott与Marathon的联合逼宫。
2021—2025:重返“利润优先”与可燃烟现金牛
2021年起,新任CEO斯特凡·邦哈德提出“聚焦可燃、区域精耕、现金回报”三大战略:
出售非核心资产:2022年以12.5亿欧元将高端雪茄业务(含Habanos 50%股权)出售给私募卡莱罗、卡塔尔投资局,彻底退出古巴雪茄分销;
压缩品牌:将全球250个SKU(库存量单位)缩减至120个,集中投入Davidoff、Gauloises、JPS、West、Parker & Simpson五大“战略品牌”;
提高股东回报:设定2025年前每年25亿英镑自由现金流、50%分红率、10亿英镑股票回购目标,用“现金牛”安抚投资者。
2023年,帝国烟草在欧盟27国卷烟市场份额回升至19.8%,稳居第二;在东欧、非洲、中东合计份额21.4%,保持第一;美国市场虽仅占4%,但Commonwealth Brands贡献的现金流利润率仍高达42%,成为集团“现金池”。
百年并购机器的启示
回望120年,帝国烟草的崛起并非依赖单一品牌,而是凭借四次关键并购浪潮——
1901年“十三合一”抵御外敌;
1996—2002年连续收购完成欧洲、非洲、美国布局;
2008年阿塔迪斯交易登顶全球雪茄之王;
2022年剥离雪茄聚焦可燃烟——
每一次都在监管与市场拐点前夜,用资本换时间与空间。
在加热不燃烧与电子烟赛道,帝国烟草起步早却节奏失衡,暴露出“制造业基因”与“消费者品牌”之间的错位。未来,当更多国家将尼古丁纳入医药或严格监管轨道,这家靠并购壮大的百年巨头,或许需要第五次“身份再造”:从烟草制造商转向“受监管尼古丁解决方案提供商”,才能续写下一个百年。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