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福建武夷山下的复烤加工点,浙江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烟叶加工。一群身着工装的人刚进门,就径直走到烤梗工段的设备旁——他们是浙江中烟的技术骨干,专程为短梗质量而来。
温度计、检测仪轮番上阵,工艺参数表被铅笔标注得密密麻麻,经过连续多天的设备调试和跟踪检测,加工点产出的短梗达到采购标准。
打叶复烤后,通常会产生约10%的短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边角料”,曾是浙江中烟的“小烦恼”:因工艺差异,短梗结构杂乱、成丝性差,一度面临“用不上、卖不出”的困境,只能作为废弃物处理。
为改变短梗难销的情况,浙江中烟进行了全流程的问题导向质量改进,精准地找到“梗过细、梗末过多”这两个影响短梗销售的痛点。
锁定了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有的放矢。通过对车间300多组工艺数据的收集分析,浙江中烟技术人员逐一排查设备转速、烘烤温湿度等影响因子,同时采用分班测试的办法,对不同面积、尺寸短梗筛分情况进行试验,定制个性化短梗筛。
经过反复试验,他们终于使筛分出的短梗长度均匀分布在1.5~3厘米,短梗直径≥2.5毫米,短梗率85%以上,烟皮、碎末的总含量不超过0.5%,把“凭经验估”变成“用数据算”,让短梗质量稳定下来。
质量过关了,销路也要打开。浙江中烟技术团队跳出“只卖长梗”的老思路,推出长短梗混合销售方案,还制定了一套标准化流程——从客户需求对接、加工参数调整到成品检测入库,每个环节都有明确规范。这套方法论很快见效:2024年烟季,公司9个复烤加工点中有8个实现短梗销售突破。与其合作的行业内进出口公司对质量十分满意。
“以前处理废梗要花钱,现在每吨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看着不断更新的销售台账,浙江中烟烟叶二科科长史久长算起了“增收账”。如今,在浙江中烟的加工点里,烟梗正通过精细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开启蝶变之旅,成为降本增效新的助力点。
“浙里”短梗的“逆袭”,不仅是浙江中烟盘活闲置资源的缩影,更彰显了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向细节要效益”的智慧。未来,更多“藏在细节里的收益”将被挖掘出来,为企业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