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数据波动有点异常,走,咱们再去机台看看。”河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保定卷烟厂卷包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与技术人员的讨论声交织——几名维修工站在ZJ116B细支高速卷接机组前,对着设备参数反复研判。
近段时间,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面对ZJ116B细支高速卷接机组生产难题,保定卷烟厂联合生产厂家成立攻坚小组,通过艰苦努力,将ZJ116B细支高速机单班残烟量降低到20公斤以内,空头剔除率降低到0.2%左右,用实干与创新交出了一份“数据有温度、攻坚有力度”的精益管控新答卷。
去年以来,为适应产业迭代需求,打造高质量特色产品生产基地,保定卷烟厂先后引进投用两组国产细支高速机组。对保定卷烟厂而言,新设备的引进和投产不仅大幅提升了工厂智能制造水平,更为响应市场多元化需求、深化产品结构转型注入了强劲动能,推动工厂产能布局和设备转型升级迈入新阶段。
然而,作为河北中烟首家使用国产细支高速机组的卷烟工厂,保定卷烟厂与ZJ116B机组的磨合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就在投产初期,残烟量偏高、空头剔除波动等生产难题接踵而至,一场与技术瓶颈的攻坚较量就此展开。

卷包车间维修团队成员协同调整平准器组件。
攻坚的起点,源于今年年初一场生产分析会上的刺眼数据:刚刚投产的细支高速机组总剔除率超2%、空头剔除率超1%、单班残烟量超过50公斤。作为承担“钻石”(细支尚风)生产任务的核心设备,ZJ116B机组维保工作无经验可借鉴,却直接关系精益成本管控与生产提质增效。
会后,卷包车间立即组建专项攻坚小组,以“数据分析+现场管控”为抓手破题,认真分析异常指标根源,聚焦关键环节精准施策,全面排查设备参数、工艺流程、原材料质量等潜在影响因素,每班次的剔除数据都被小组成员密密麻麻记在笔记本上。
这些数据,见证了他们条分缕析、反复验证的努力。
“数据不会说谎,但需要更‘较真’的解读!”攻坚小组成员、卷包车间维修班班长庄春友一边翻着手中的笔记本,一边指着屏幕上的空头剔除曲线说。
为实现精准降耗,他们联合烟机生产企业,对机组的烟舌、吸风室导轨等关键部件开展“毫米级”调试——烟舌间隙偏大1毫米,烟丝流易散乱导致漏切;偏小1毫米,烟条易挤压变形导致烟丝密度不均。他们举着游标卡尺,每调整0.1毫米就同步记录一次剔除数据与烟支状态,只为锁定烟舌与烟枪导轨的黄金匹配点。

卷包车间维修团队成员紧密协作,精确调整细支高速机铲丝刀与吸带之间的间隙。
同时,攻坚小组建立“班报—日报—周报”数据追踪体系,将剔除率、残烟量与设备参数精准对应。常规调试遇到瓶颈,他们打破经验主义窠臼,提出更换劈刀盘的大胆设想。尽管初期有质疑的声音,攻坚小组仍坚持“数据为王”,技术人员和烟机生产企业收集不同规格劈刀盘在相同生产条件下的空头剔除和总剔除数据,并进行反复比对分析,最终证实劈刀盘规格是影响指标的关键因素。
发现这一问题后,攻坚小组迅速对接河北中烟相关部门申请更换劈刀盘,并协调进行技术改造,确定最适宜的劈刀盘规格。这一改进措施实施后,空头剔除率显著下降,总剔除率也控制在了预期范围内。
随着一个个指标逐渐优化,设备生产更趋稳定。“以前每到换班,我们就盯着满满的残烟箱叹气,现在相关数字一天比一天好,心里踏实多了。”卷包车间操作工孙康盯着显示屏上的剔除率数字介绍说。
对卷包车间来说,此次攻坚不仅是设备的改造,更是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升级。面对全新的设备与生产难题,他们敢啃“硬骨头”、善下“笨功夫”的成效逐渐显现。为巩固改造成果,卷包车间进一步强化过程控制和数据管理机制,建立“日汇报、周分析、月总结”设备运行状态分析制度,每天3次开展“数据碰撞”——早抓趋势、午对参数、晚挖细节,将过程控制与数据管理融入日常。

专项攻坚小组成员聚集在设备前,实时监测设备剔除数据。
在保定卷烟厂看来,设备调试从来不是简单的机械安装,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覆盖设备维保、产品质量、成本消耗等全维度管理体系。以国产细支高速机组引进投产为契机,他们积极破解堵点、卡点、难点,着力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设备管理新模式,通过“标准管控+数字赋能+养修并重”三维驱动提升设备管理效能,全链条做好设备“管、用、养、修”,实现设备状态实时感知、故障精准预判、维护智能调度,构建起更加科学、规范、高效的设备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体系,为数字化车间及智能工厂建设蹚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精准靶向施策,从被动应对问题到主动创造价值,保定卷烟厂的攻关实践证明,设备管理是一项与稳产、控本、降耗等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在这里,提质增效不仅是数字指标的优化,更是精益管理的落地和以匠心驱动创新的深层变革。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