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晨雾还未散尽,乌沙河面浮着一层碎金,连片翡翠色烟田随风翻涌,新铺的柏油路如黑缎穿村而过。巷道整洁如新,产业蓬勃兴旺,设施日益完善……走进东至县泥黄村,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活力。自驻村干部扎根这片土地,他们聚焦民生福祉与产业发展,以“钉钉子”精神将件件实事办到村民心坎上,让村庄焕发全新生机。
江李元是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烟草专卖局派驻东至县泥黄村的第一书记。2024年3月他与队员周美松接过巩固脱贫攻击成果和乡村振兴的接力棒,满怀着为民初心奔赴泥黄村,以拼搏之姿投身泥黄村发展的新征程。驻村以来,他们用足迹串联村落的每一处角落,用汗水滋养每一份振兴的期盼。在他们与村两委的带领下,泥黄村产业发展渐入佳境,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产业赋能 激活发展新引擎
记得在去年秋阳时节晒场上的稻谷染成一片金红,种粮大户胡以国抓起把新收的香米,米粒从指缝簌簌滑落,在竹匾上敲出清越的脆响。“十年前谁敢想,咱这‘老烟区’能种出这能卖出好价钱的香米?”他摩挲着晒脱皮的脖颈,打开了话匣子。
泥黄村拥有肥沃的土壤和充沛的水源,但长期受传统种植模式制约,农业发展动力不足。驻村干部经深入调研,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将优质香米种植确定为富民产业,推动烟稻轮作高效衔接。起初,面对村民对种植风险与销售渠道的担忧,驻村干部也是一筹莫展。村民们世代以传统作物为生,对改种新品种或尝试新产业充满顾虑:“种出来卖不出去怎么办?”“价格跌了谁来兜底?”面对这些现实问题,驻村干部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通过调研摸底找准症结、技术兜底降低风险、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一系列扎实的工作逐步打消村民的疑虑。村民们也慢慢的从观望到主动参与,这便有了开头种粮大户胡以国的那段话。
通过努力,村民累计销售香米1.4万斤,村民们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烟稻轮作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基建升级 绘就乡村新图景
曾经,泥泞道路与老旧设施成为泥黄村发展“绊脚石”。驻村干部深入走访村民,精准锚定通行难题,多方协调,全力推动基础设施改造。
泥黄村的凉伞堰位于黄湓河支流乌沙河,2016年因暴雨引起山洪冲毁,直接影响到泥黄村3000余亩农田水稻灌溉水源,遇干旱年份只能用潜水泵慢慢抽水,耗时耗财。此次黄湓河横山段和王家段、乌沙河早术段三个抗旱排灌站的建设,将有效解决泥黄村农田灌溉难题,保障农业生产用水需求,提高农业生产的抗旱能力,降低干旱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同时也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目前,乌沙河治理和凉伞堰重建水利设施改造正如火如荼推进。驻村干部每天驻守施工现场,协调解决各类问题。“等工程完工,灌溉和防洪都有保障,咱种地更有底气!”村民朱大哥的话语透漏着对未来的期待。
时刻牵挂 特困人群的冷暖
丁大爷一家因病致困的现状令人揪心。更让人忧心的是,他们女儿尚在求学,家庭负担沉重。江李元始终放心不下,多次上门看望,对接相关部门,联动公益组织争取助学资金,甚至自掏腰包提供慰问金,切实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保障民生底线。
面对我们的访问,江李元忧心的说道:“乡村振兴的路上不能让一个人掉队,现在日子好了,那些特困人群却是我心中最大的牵挂。”
自驻村以来,他们始终心系弱势群体,以务实行动传递关怀,常态化到敬老院看望老人,赠送生活用品,走访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了解需求,嘘寒问暖,建立工作台账。
远处乌沙河的波光里,白鹭掠过新修的生态堰,翅尖沾着月光,将夜色搅碎成万千银鳞。驻村工作队的电动车仍穿梭在村巷,车篮里装着工作笔记,后座绑着从县城给丁大爷捎回的物品。驻村干部以脚步践行初心、用实干解决问题,未来将持续以昂扬姿态、务实作风推进乡村振兴,谱写惠民新篇——这座村庄的故事,永远在“最后一公里”的路途中生长。
非特殊说明,本文由优美尚品主题原创或收集发布,欢迎转载
发表评论